Login
欢迎来到未来世界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计算机 > 区块链

区块链

二次创业者的进击与困境(二次创业者的进击与困扰)

区块链 加入收藏
你知道二次创业者的进击与困境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一些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很多投资人都会说「我们喜欢投连续创业者」,从过往的案例看,雷军、王兴、张一鸣、庄辰超、黄峥都是连续创业者,似乎连续创业者的胜率是更高一些,我们会很自然的把原因归于老司机会开车,随着时间的累积,车技变强,对道路的经验增多。这没错,但我还是好奇,一个人在连续创业的过程中,除了经验的

你知道二次创业者的进击与困境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一些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

很多投资人都会说「我们喜欢投连续创业者」,从过往的案例看,雷军、王兴、张一鸣、庄辰超、黄峥都是连续创业者,似乎连续创业者的胜率是更高一些,我们会很自然的把原因归于老司机会开车,随着时间的累积,车技变强,对道路的经验增多。

这没错,但我还是好奇,一个人在连续创业的过程中,除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还会有哪些变化,又会有遇到哪些共性的问题?创业正在变成一个职业,总有一群人,不是创业,就是在准备创业的路上。

最近三年,很突出的感受就是二次创业者越来越多,这里的「二次」是「多次」的泛指。

通常他们的画像是这样的:在2010 年到2016年期间开始第一次创业,业务到达过一定的规模,融过几百万到几千万美金,有上百个投资人的联系方式,最后公司清算或并购,运气不好的从创业中并没有赚到钱,运气好的公司并购掉,创始人实现了千万级别的小目标。

但因为还没实现大目标,无论是从成就感上,还是从财富体量上,创始人对功成名就始终有极大的渴望,经过几年的复盘和沉淀,开始第二次创业。

我粗略统计了下,2019年交流的项目里,二次创业者占30%。

在过去三年我投的项目里,二次创业者占60%。

从创始人对商业机会的选择,创业的心态,到开车的经验的变化上,确实有些有趣的现象,这里写出来探讨一下。

人的差异很大,这不是什么规律性的总结,只是看到的一些有趣现象。

从灵感型创业到方法论型创业第一次创业往往是做了一款自己喜欢的产品,自己作为用户有很强的体感:或者做了一款自己擅长的产品,能发挥过去的优势。

在选择某个商机切入时,往往是灵感驱动,并不一定是深思熟虑的。

因为体感强,往刚上路时往往开的很顺畅,但难题是,开着开着就遇到了行业的隐形天花板。

随着思考力的增强,创始人对商业机会的发掘能力也在加强,第二次创业往往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方法论,或者衡量好金矿的标准。

往往是先发现金矿,自己再跳进来做。

像王兴,在多次创业中总结出了「四纵三横」理论:庄辰超做去哪时,根据Google的行业收入占比来分析创业机会,锁定OTA。

这些都是大佬们在多次创业后形成的商业机会判断的方法。

在聊项目时,我听到过一些有趣的寻找商机的方法,或者思考角度。

比如「考古式创业」,寻找那些倒下的恐龙,仔细研究他的化石,看看他死在哪个环节,重新构思模式后,去做一样的需求。

这个方法很好的提升了0到1的成功率,做0到1时,切入点是很难预测的,往往是试出来的,但如果有一个模式能在短期里快速起量,一定是找到了一个刚需。

爱鲜蜂是最早一批做送零食水果上门的,一度起量很快,但合作的便利店不是他的,物流配送不是他的,在货品把控和物流上都有隐患,最终也是倒在这里。

但送货上门这事是刚需,后来的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切的是类似的需求,但都是自建货仓,自建物流的模式。

借鉴之前的化石的好处就是,降低了0到1的不确定性。

还有的人的思考角度是「解答上次创业中的疑问」。

比如,有一家消费电子经过几年创业做的挺不错,但创始人始终有个疑问,智能硬件创业做到最后真的只能是消费电子吗,只能赚电子产品的毛利吗?做什么领域的硬件怎么才能搭载内容,形成入口级产品呢?他带着这样的疑问想了两年,每次想到一个品类就找人讨论下,后来找到一个品类确实有这样的可能性,而他也二次创业进行尝试了。

我们看到有的O2O的创业者又进入零售行业,继续做送货上门,大的框架是和第一次创业一脉相承的,但更从零售的角度去思考,面向市场的天花板和单元经济模型比原来好了很多。

也会看到之前给服装厂做SaaS的创业者又进入服装生产行业,只是这次不做SaaS了,而是包产能,做自营。

上次创业提出的问题往往难倒创始人,也往往会给出下次创业的答案。

先通过方法论发现金矿,再跳进来挖矿,好处是这是经过审慎勘探的金矿,真的有很多金子,如果你的体质刚好适合这个金矿,那么恭喜你,挖吧。

但有时,发现自己的体质离这个金矿是有距离的,只能靠过硬的学习能力和招人能力来填这个鸿沟了。

相当比例的二次创业者再入场时,愿意选一个全新的领域。

一方面,之前的领域趟的太明白了,坑和天花板都看清楚了,这时看新的领域总是更美好一些,其实新领域的坑也不少:另一方面,之前的熟悉的垂直领域可能已经长出大树了,要么在相邻的领域找创新,要么横跨全新的领域找创新。

创过业的人,尤其是已经创业成功过的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往往很自信,相信能横跨领域。

那么,坑来了,二次创业时,对0到1阶段过度自信可能是个天坑。

二次创业者的明显优势往往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控盘能力,融资、招人、做组织建设,这些都操练过一遍,也更懂得把控项目的节奏,知道什么时候增长,什么时候收紧:二是打逆风局的能力,转型、裁员和穿越低谷期,这些都有现成经验,做起来得心应手。

在把控节奏和打逆风局上,二次创业者相比新手往往有几倍的优势,但在做0到1这个环节上,二次创业者的优势比一次创业者可能只多x%,并不是倍数级的。

0到1阶段拼的是对业务的理解,尤其是C端的创业,有很多艺术化的成分,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今天灵感来了画出了大作,真的是试出来的,该趟的坑一个不会少。

创始人的代偿心理上次创业在哪儿犯了错,再次创业时通常会加倍纠偏代偿。

上次创业过左了,这次本来想调到中间状态,但一不小心就过右了:同样,上次过右了,这次一不小心就过左了,想要刚刚好似乎很难。

这是我在一些二次创业者身上看到的神奇现象,并不是针对所有,但容易出现。

如果第一次创业融资很苦逼,在估值不高时反复稀释,再次创业时容易上来就融大钱,而大钱到手的太容易,又容易落入花钱过猛的陷阱。

如果第一次创业是死在花钱过猛、现金流断裂上,再次创业时会超乎寻常的克制和谨慎,核心原则是自己不犯错,等竞争对手犯错,但创始人有时也反问自己是不是过于克制了。

如果第一次创业失败是因为没有相信某个超前的趋势,再次创业时很有可能做一个极超前的趋势,超前到是这个方向上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并且,看不到第二个勇士。

如果第一次创业先做了一块活命的业务,几经曲折,才做了最终想做的性感模式。

再次创业时很有可能上来就做最想做、最性感的模式,组建最理想的团队,试图走最短的路径,把“go big”的阈值调到最高,把“be alive”的阈值调的很低,风险系数乘n倍。

关于二次创业者的进击与困境的信息到此就结束了,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图集详情底部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