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央行数字货币目标明确,但低估了美国思维
下面由小编针对肖磊:央行数字货币目标明确,但低估了美国思维为您答疑解惑,希望能给您带来有一些有效参考。
原文标题:《肖磊:央行数字货币目标明确,但低估了美国思维》在2019年8月10日的一次金融界精英论坛上,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再次详细阐述了央行数字货币研发的具体进展和未来最终呈现形式。
从具体传递出来的信息看,是全方位的,但很多依然是书面语言,我这里跟大家用大白话解读一下关键点,里面其实有很多是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的重要信息。
第一个是,受到某种刺激,央行过去一年加班加点的搞数字货币。
按照穆长春的说法,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是从2014年开始的,已经持续了五年,前四年好像不是很着急,但从去年开始,不知是受到什么刺激,整个研发团队就开始加班加点的干了,从每天早上九点一直干到晚上九点,而且一周只休息一天,至此,相关系统开发可以说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了,只要银行系统能支持,上面一声令下,就可以推了。
到底央行在一年前受到了什么刺激,目前不得而知,但我看了一下一年前,也就是去年六月到八月之间发生的事情,或许能找出一些端倪。
去年六月份,美国首次开始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中美贸易摩擦升温,人民币汇率走低,国内市场民众对数字货币的需求增加,国家从舆论层面开始整顿,包括央视财经制作专题“聚焦代币市场乱象”,网信办对诸多自媒体封号,五部委发布风险提示等。
而去年六月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一个月内公布了4项专利申报,到了去年九月的时候,央行总计申请了49项法定数字货币专利。
也就是说,从去年六月份开始,中国从两个层面加强管制,一个是舆论层面对数字货币的引导和控制,另一个是从央行层面建立民众对中国官方数字货币的信心,央行肯定是接到了指示,要求加快研发法定数字货币的步伐,所以才有了穆长春所说的,过去一年“996”工作模式。
第二个是,央行已经从某种程度上,承认了比特币、以太坊的合法存在。
穆长春说,去年双十一的时候,网联的交易峰值达到了92771笔/秒,比较一下,比特币是每秒7笔,以太币是每秒10笔到20笔,根据Libra刚发的白皮书,每秒1000笔。
这句话不经意间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央行在引用比特币、以太坊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顾虑,直接就说比特币和以太币,也没有做任何解释,这说明从央行这个层面,已经承认比特币、以太币及未来的libra的客观存在和合理性,可能已经定义为央行数字货币的竞争对手,是研究和推行央行数字货币可参考和比较的对象。
这就类似于历史上,要推行主权信用货币的时候,不仅要从法律层面强制推行,从理论研究和学术输出层面,也要讲清楚为什么纸币取代黄金白银是一种进步。
首先宣传的,就是黄金和白银作为货币,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贸易需求。
在纸币面前,黄金白银有致命缺陷,一个是数量有限,另一个是无法达到高并发。
请注意,这不是在贬低黄金白银,恰恰相反,这是纸币在重视竞争对手。
只要各国推行官方数字货币其中一个说辞是,比特币和以太币的并发量低,无法满足人类贸易、结算支付需求,那么同时也就承认了一个问题,比特币和以太币,将是央行数字货币长期的竞争对手。
就像黄金白银时不时就会以价格上涨的方式,回应纸币信用的降低一样。
第三个是,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没有炒作空间,但有一些特殊的功能。
按照穆长春的说法,央行数字货币采用的双层架构,其实是央行加商业银行,真正的发行方是商业银行,但商业银行需要100%准备金发行,其实说白了,这相当于就是发行了一个基于人民币的“稳定币”。
按照当前的设计,民众获取央行数字货币的方式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到银行开通一个数字货币的钱包,直接拿着手上的现金,包括纸币和硬币,换成数字货币(柜台办理):第二类是直接拿现有账户上的钱,用网银在线购买,类似于把银行账户里的钱,转到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线上办理):第三个是直接在场外交易,我转给你,你转给我,或我有什么东西要卖,明确只收数字货币。
在支付方面,未来中国可能会出现三种形式的支付,网银、第三方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官方数字货币,那大家就要考虑,你是把钱放在网银里面,还是第三方支付里面,还是数字货币的账户里面。
网银里面,有存款利息,第三方支付账户里,可以买货币基金等,利息比较高,但数字货币没有利息(你持有纸币和硬币也是没有利息的)。
那么数字货币有什么优势呢?由于运行逻辑不同,主要的属性体现是对M0的替代,也就是对市场上纸币和硬币的替代,所以隐私方面要高于网银和第三方支付账户。
说白了,就是只要你不违反三反(反洗钱、反恐不融资、反逃税),至于你这个钱转给谁了,就像你私底下把现金给谁了,你不说,对方不说,就没有人知道。
这里面,我不太清楚如何取得公众的信任,毕竟一旦数字化,就不太可能像现金一样有较高的隐私属性,没有去中心化的保证,这个信任机制如何建立,是个挑战。
当然,央行还是非常聪明的,把建立公众信任这个球踢给了商业银行和各类开发机构。
穆长春是这么说的,“我们在一开始也讲了,双层运营体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实现系统优化。
目前我们是属于一个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DC/EP的研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场接受,谁就会跑赢比赛。
所以这是市场竞争选优的过程。
”第四个是,我个人预测央行数字货币可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从现有的信息看,央行数字货币无论设计的目标有多少个,其实最终就是一个消灭现金的过程,但问题是,不做数字货币,现金也会逐步消失的,这是一个历史大趋势,不然为什么还要专门出台文件,惩罚那些不接受现金的商业主体呢?中国市场的去现金化,速度会越来越快,而穆长春也说了,对老百姓来讲,基本的支付功能在电子支付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相对模糊的。
另外,央行数字货币,主要想用于小额零售场景,不对存款产生挤出效应,能避免“余额宝”式的存款搬家,要给不同级别钱包设定交易限额和余额限额。
我在这里想给央行提个建议,当前设计数字货币,最好不要先入为主的考虑跟M2、M1竞争的问题,因为央行数字货币的真正竞争对手,不是M2、M1,而是未来的国际市场诸多数字货币,包括美国市场已经萌芽的基于美元信用的数字货币。
如果国内民众都不愿意将手上的M1和M2换成数字货币,那么国际市场有什么动力来换中国的数字货币呢?又如何助推国际化呢?我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1944年美国主导建立了布莱顿森林体系,美元跟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跟美元挂钩,只要其他国家有美元,就可以到美国兑换黄金,但美国人自己的美元无法兑换成黄金,美国禁止私人持有黄金,这就保证了黄金不会在美国国内给美元带来挤出效应,而国际市场只知道拿着美元以后可以兑换黄金,所以国际化之路很快完成。
同样的道理,如果中国发行的数字货币,假设只针对国际市场,国内禁止流通,不仅以M0和相对的去中心化设计作为信用背书,还使用黄金储备作为信用二级信用背书,不用担心对存款的挤出效应(就像国内现在的时候,依然有很多人想换美元,但能换的很有限),甚至可以允许国际市场炒作价格,那么中国将创造一个信用价值更高的国际流通货币,这才能跟Facebook等发行的数字货币竞争。
如果仅仅是为了抑制国内用户对比特币、以太坊等数字货币的需求,证明央行与时俱进,掌握了数字货币研发的主导权,然后搞得非常复杂和专业,聚拢了诸多金融机构,但结果仅仅是把M0数字化,那么最终的可能就是,在消耗了巨大的金融资源之后,效果却非常一般,反而给我国已经领先全球的电子支付领域,带来混乱。
中国央行在设计官方数字货币方面,绝不能因小失大,如果天天盯着、防着国内民众,恐怕效果会适得其反,未来民众将更加会千方百计的去换libra、摩根大通币、沃尔玛币等美元稳定币,而不是中国官方数字货币。
肖磊:央行数字货币目标明确,但低估了美国思维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如果你也感兴趣的话,不妨试试网站搜索,相信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惊喜!